未来技术学院:三双举措促三力聚合,打造一流营智环境服务一流发展

来源: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新版)发布时间:2024-04-19作者:未来技术学院/文创建部门:人员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涉农高校是农业教育、农业科技、农业创新人才的集中交汇点,理应扛起重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特色,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不断提高农林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建设农业强国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和高水平智力支持。

作为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先行先试区和重要窗口,未来技术学院从2022年组建以来,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始终聚焦“顶天、立地、育人”三件大事,主动布局、系统谋划,不断优化“人才特区”推动科研创新、服务成果转化的落地机制,不断完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营造“求真”育人文化氛围,勇闯改革深水区、吹响攻坚先锋号,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和引领未来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双轮驱动激活力,构建“顶天”创新体系。学院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为导向,充分发挥植物学基础研究的科研优势,统筹自由探索基本科学问题和强化有组织科研两个方向,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全链条、长周期管理,以理论创新带动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在体制机制上,落实落细学校“人才特区”建设“五个进一步10项举措”、支持高端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等,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把牢科学研究战略方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突出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导向,持续激发一线研究从“0到1”和“1到0”双向发力、互促并进。在任务管理上,聚焦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花卉、竹类、杉木、茶树、蔬菜等方面,整合学科资源优势及关键领域技术创新需求,集合所属39个科研团队,凝练形成水稻高产优质高抗协同改良机制、植物嵌合型人工染色体底盘细胞构建等重点任务清单,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挑战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前沿交叉领域,切实提升承担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中科学前沿、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促进重大突破性成果的实现,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两年来,一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陆续涌现,“顶天”创新格局初现成效,在Cell、Science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各1篇,重要子刊Nature Genetics期刊上发表3篇,主持含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牵头)、国家基金重点、国家优青(含海外)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总经费1亿多元,充分迸发一线科技工作者创造活力和热情,总体呈现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态势。

双向协同聚合力,搭建“立地”服务体系。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扎实推进问题导向的创新链、情系三农的人才链与科技惠农的产业链有效结合、双向协同,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助推地方以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地方产业振兴。在帮扶机制上,持续巩固和拓展“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科技帮扶模式,统筹推动“教师、学生、农业企业主和农民”四位一体的科技特派员团队集聚农村、企业和生产一线,精准对接、因地制宜开展农用技术培训、实用技术转化和集成示范、产业指导等,努力提高农民群众、农业生产企业依靠科技拓宽致富路、打好产业牌的能力和本领。在平台建设上,不断健全完善科技小院“产学研用”新模式,由专家教授带领研究生长期驻场服务,通过提供农业生产从种到收、全程“保姆式”系统服务,指导用好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发展优势,培育优良品种,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为地方创新农业科技、培养农技人才、助力农技推广。两年来,特有的校地服务模式和科技特派员服务成效获得地方充分认可、成为全国表率,“立地”服务格局初现成效。茶树绿色生态栽培模式、平和蜜柚提质增效模式多次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廖红教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作为全国科技特派员代表走上代表通道介绍科技助农兴农富农故事。2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办公厅等三部门首批支持建设单位,1个科技小院入选第六批“福建省科协科技小院”,服务福建千亿产业。

双链融合增动力,创建“育人”成长体系。学院以打造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为导向,统筹人才发展和学生培养两个成长链条,依托大平台、大团队、大任务带队伍、抓建设,着力打造未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在主攻方向上,主动布局战略新兴、交叉融合专业,推进新农科建设。加快交叉学科、交叉专业设置步伐,积极探索未来农林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吸纳青年教师、本硕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参与基础研究和农业“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在破解关键技术难题过程中育人。在实施路径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联合设立“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深入实施“培青计划”,优化重点培育对象遴选和保障机制,在人员选聘、PI选拔、平台优化、研究生培养、成果培育等方面优先安排、重点支持。聚焦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等新产业和新业态,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现代工科前沿理论与技术对传统农科专业进行系统改革,推动专家名师牵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群等,以“求真”文化引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两年来,学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交叉融合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育人”成长格局初见成效。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优青(含海外优青)2人。新增2022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2个交叉学科、1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获准设立。新增4个本科新专业,农业人工智能高精特新产业学院获准建设。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院将紧扣立德树人和强农兴农两大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作为农业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与核心力量的重要作用,把支撑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努力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农林特色鲜明全国一流大学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奋力谱写未来技术学院新作为的崭新篇章。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